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世界遗产专栏  /  中国丹霞

打响世界遗产国际品牌 弘扬中国丹霞特色文化

发布日期:2013-09-17 09:11:00 来源:本网
打印
 

——丹霞山构建特色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举措

 

  在2010年9月7日召开的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市委明确提出我市要全面贯彻实施《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积极融入建设文化强省工作大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共建共享,提升韶关人文精神,增强全民文化共识,提高公民文化素质,营造城乡文化氛围;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牌综合效应;培育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文化经济;扩大文化区域影响力,加快我市文化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目标。

  广东丹霞山作为广东首个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丹霞最典型代表,是韶关和广东文化建设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之一。为弘扬中国丹霞文化,我们要深入挖掘丹霞山特有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景区品位,丰富产品体系,打造以“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 为品牌的特色旅游文化,扎实推进丹霞山景区迈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让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为广东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    目标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实施《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以保护、传承和开发为原则,以丹霞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契机,依托现有丹霞地质地貌资源、丹霞人文历史和景观资源、岭南乡村文化资源和丹霞山水旅游品牌,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规划建设一批丹霞特色的生态、人文有机结合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推出一批丹霞文化为脉络的主体旅游产品,打造丹霞山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实现丹霞山旅游由山水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的转变。努力打响特色文化品牌,提升韶关文化形象;全面提升韶关文化软实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

二、    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    积极推进世界丹霞博物苑规划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丹霞地质地貌的科普基地。
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合作,建设中国丹霞地貌科普博物馆(苑),以汇集全球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微缩景观,展示丹霞地貌科学内容为主题,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集科研、科普教育、观光等于一体,与其乡土风格附属建筑配套,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综合性科普旅游点。主要展示有:1、丹霞山景区地貌特征的模型沙盘;2、多媒体展示厅、景观资源展示厅、地质成因展示厅、地貌成果展示厅、生物多样性展示厅、丹霞文化展示厅、丹霞科研成果展示厅等专项展厅;3、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游客中心;4、具备专业的音响扩声系统、先进的多媒体导览系统、智能化的集中控制系统的多功能报告厅。平时,在此每天固定举办两场以地方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表演活动。

  (二)    开辟中国丹霞地貌考察精品线路,营造丹霞地貌科普文化体验区。
集中在长老峰-锦岩的赤壁丹崖观察区、卧龙冈森林生态观察区,建立典型丹霞地貌实地考察区,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丹霞地貌构造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普知识;
开辟五至十条科普科考旅游线路。主要有锦石岩步道、长老峰双喜临门栈道、阳元山-细美寨步道、通泰桥-狮子岩步道、卧龙冈-蝴蝶谷森林旅游步道、巴寨探险、锦江水上休闲游、以及韶石无人区科考路线,等等。

  开放丹霞山世界遗产地监测中心工作场所(制定监测中心对外开放的实施方案)给予游客学习参观,让公众更多的了解丹霞地貌所属区域的大气、水体、生物等情况。
积极将丹霞山摩崖石刻群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丹霞山古建筑群(包括雪岩古寺、吴氏宗祠、夏富古民居)申报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制整理丹霞山摩崖石刻图册,展示其历史文化价值。

  (三)    积极开展丹霞地貌系列宣传,全力打造全国性丹霞地貌科研基地。
科研和科普是丹霞山和丹霞地貌壮大发展的基础。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建立全国性的丹霞科研基地,为丹霞山的基础研究和丹霞地貌的国际对比提供广阔的空间。

  1.    争取设立中国丹霞地貌研究会,建成中国丹霞地貌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友好景区合作、国内外专家和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广泛深入开展国际丹霞地貌对比研究,推动丹霞地貌学术科研成果交流,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2.    积极开展丹霞地貌系列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电子屏、宣传橱窗、民航、铁路、地铁、公交广告栏等各种宣传手段,让公众广泛认知中国丹霞地貌,参与丹霞的研究和普及。

  3.    编辑出版系列丹霞文化读物。将丹霞山水和丹霞地貌科普知识、研究中国“丹霞地貌”专家的事迹(生平资料、著作、成果)形成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建立系列网站,汇编成书结集出版,扩大宣传影响效果。力争将丹霞山打造成中国“丹霞地貌”科普品牌,确立丹霞山在世界丹霞地貌和岭南文化中的龙头地位,产生联动效应。

  4.    邀请国内外名人大家,不定期举办丹霞山散文、诗歌、音乐、影视、摄影、美术、书法、户外运动等全国性比赛活动,不断推出以丹霞山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广泛宣传丹霞文化,扩大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力,在国内外树立“世界遗产地——中国丹霞山”的崭新形象。

  (四)    积极组织策划“神奇丹霞”大型文艺演出。

  参照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大型都市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等国内著名景区的成功做法,全力打造一台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大型文艺演出。主要内容:

1.    神奇丹霞——(丹霞山—地球的教科书,用现代的电影手段展示丹霞的形成过程,全面展示丹霞的地貌、生态、森林、峡谷,使用3D制作技术和电脑特效技术,现场使用动物、鸟类、植物的实景配合);

2.    传奇丹霞——(丹霞山—远古的传说,用优雅的古乐、独舞、群舞、诗朗诵等古乐舞表现女娲补天,舜帝南巡,粤人南迁,客家源流,瑶族起源等历史和传说);

3.    禅悦丹霞——(丹霞山—心灵的归宿,用禅乐、禅武、太极等表现丹霞山天人合一、红尘不到、灵魂家园、养生修身的主题);

4.    和谐丹霞——(丹霞山—世外的仙境,用客家、瑶家的歌舞、民俗表达山水间田园劳作的辛勤和收获的快乐,使用采茶、插秧、竹林、牧童等元素表达)。

  (五)    积极规划建设环韶关—丹霞山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项目。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中,进一步做好遗产地资源展示的要求,依据《丹霞山总体规划》,通过一系列户外体育休闲旅游运动项目的策划建设,拉近丹霞山与韶关城区之间的空间和心里距离,形成城山之间良好的互动。

  1.    建立户外体育休闲运动基地。

  与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各大城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合作,建立为游客提供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等丰富旅游项目的丹霞山户外体育休闲运动基地,并建设成为丹霞山的品牌、产业、窗口,进一步提升丹霞山旅游品牌。

  2.    规划丹霞山“绿道”建设。

  利用珠三角绿道规划建设契机,结合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建设丹霞山绿道网络。丹霞山“绿道”包括环丹霞山的3.5米宽自行车道、2米宽徒步人行道、水道、徒步穿越丹霞山步道、马道等规划建设,让游客多角度、全方位体验丹霞山自然风光,营造出“一千个游人便有一千个丹霞山”的独特体验。

  (六)    规划建设中国丹霞文化产业园。

  在市区湾头—黄竹和仁化县周田—大桥一带规划建设中国丹霞文化产业园区,依托韶关城区与丹霞山自然风光与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开展丹霞地貌科学研究以及旅游度假村、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为重点,建成中国丹霞文化的集中传播地、丹霞度假休闲的试验区。

  (七)    积极筹划千年水道的保护和利用。

  流经丹霞山景区的锦江与浈江,有着2000多年前的航运历史,两岸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岩画、摩崖石刻、传说等人文风景。 开通锦江、浈江两条千年水道,让游客乘坐游船欣赏千年水道两岸原生态的自然美、人文美和千年古韵的同时,感悟历史的变迁,领略丹霞的源远流长和自然母亲的博大精深。

  (八)    加快景区人才队伍建设。

  1、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丹霞山中英文双语导游讲解工作人员,着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干部人才队伍;

  2、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丹霞地貌形成、构造及丹霞地貌的气象、水文、动植物生长生活情况、丹霞山历史文化等专题培训讲座;

  3、    积极与旅行社联系,对带团到丹霞山的导游进行中国“丹霞地貌”科普知识培训。

  (九)    大力普及市民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    让丹霞进课堂,让学生进丹霞。积极争取将丹霞山和中国丹霞材料列入中小学生乡土教育教材,让丹霞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丹霞,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中国丹霞的认识度和提高丹霞地貌的社会影响力。

  2.    让丹霞进社区,让民众进丹霞。丹霞山是世界的丹霞,人民的丹霞。继续对本市市民实行年卡和门票优惠;对所有学生、未成年人、老人、军人、记者、艺术家、残疾人等群体实行门票减免优惠,对所有旅行社团队实现奖励优惠,让更多的人走进丹霞山,感受世界遗产的神奇魅力,从而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黄大维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