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世界遗产专栏  /  中国丹霞

强化生态建设 打造精品景区

发布日期:2013-09-17 09:52:59 来源:本网
打印
强化生态建设  打造精品景区  

新疆天池管委会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审定的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计划博格达峰生物圈保护区。区域内丰富的冰川、湖泊、河流、湿地、森林、草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对维护以乌昌(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区为龙头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起着良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等保障作用;天山天池以其丰厚的产业资源、便捷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前景,引领着新疆旅游业实现升级转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生态建设和科学发展,天池景区生态环境有了质的变化,森林植被覆盖率由2002年的25%提高到现在的41.5%,生物多样性增加。水质、噪声、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最佳标准。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日益完善,景区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质量走在全国景区前列。2006年被《环球游报》等全国31个省市都市报共同评选为 “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在首届中国旅游品牌年会上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去处”;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66处5A级风景旅游区之一,并荣获建设部授予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等殊荣。2009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二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荣誉称号和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称号,被纳入第二批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天池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命名为“自治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同时,天池生态旅游业已成为阜康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极大地带动了阜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和农牧民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对乌昌地区乃至新疆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天山天池作为全国对外开放较早,管理较为成熟的老牌景区之一,走过了不平坦的风雨历程,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经历过改革的阵痛。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旅游经济过热发展,部门利益分割,恶性竞争,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掠夺式开发、经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利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风景自然度、美感度下降,旅游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旅游文化品位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发展速度和规模不仅远远落后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峨眉山、九寨沟、黄山等老牌景区,而且和后起的喀纳斯、云台山景区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 32号,以下简称32号文件)强调,要“重点建设好天池、喀什、喀纳斯、那拉提、吐鲁番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新一届领导上任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贯彻科学发展观和32号文件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强化生态建设。在近五年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以“保景富民”为核心,提出了“十一五”期间 “123456”发展规划,每年确定一个总目标,扎实稳步推进,争取一年一新貌,一步一登高。2003年提出打造“五大天池”(生态天池、人文天池、数字天池、诚信天池、冰雪天池)的发展理念,着手对天池核心景区实施提升改造;2005年昌吉州党委提出 “天池景区进全国一流景区”的目标,并实施三工河谷综合整治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旅游黄金通道;2006年州党委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和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整合成立了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理顺了天池景区的管理体制;2007年提出了核定载畜量放牧,条件成熟后核心景区全面轮牧、禁牧的思路,启动了以草定畜工程。同时坚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举全市之力、凝全民之心,以争创全国5A级景区和文明风景旅游区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国一流、世界精品景区”建设;2009年在认真总结近五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思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前提,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以优质服务为重点,以创建全国一流景区、打造世界旅游精品为目标,构建新型生态保护和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提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目标。

  、强化生态建设,努力打造世界旅游精品

  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共同发展,把共建生态文明景区、共享景区生态文明作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近10亿元,通过规划编制、科研考察、生态保护、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及生态旅游宣传促销等措施,全力打造“生态天池”,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天池景区生态移民、保景富民工程已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典范。

  (一)高标准科学规划,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风景名胜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相继完成了《新疆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天山天池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总规和详规,将景区划分为六类保护区。依据《总规》要求,采用分类保护为主,辅以分级保护的方法,使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三者有机结合。在核心景区内坚持“只拆不建、只出不进”、“不建设就是最好的建设”的发展理念,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按照《总规》要求,2008年在环评中否决了新疆焦煤集团阜康气煤有限公司二号煤矿建设项目。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制定详细规划,严格按程序和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确保不建“遗憾工程”和“垃圾工程”。

  (二)充分运用科研成果,切实加强资源保护。2006年我们联合中科院新疆分院启动了天池景区近50年来首次大规模、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同时合作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并在海拔1000米-3000米区域修建监测设施,对径流、降水、植被、野生动植物数量等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此外,与新疆林科院开展了有关森林更新方面的研究;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开展地质灾害方面的调研。目前,已经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博格达山地保育与生态重建的问题和建议。针对景区三条河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专家陈宁生博士于2008年初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拯救天山北坡谷地森林资源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高度重视,亲自作出批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领导专家亲临此区域进行调研,由此启动了新疆天山北坡谷地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2009年6月联合中科院兰州寒旱所相关领导、专家针对博格达冰川进行监测研究,并就合作建立博格达峰冰川站、冰川展馆、科普基地等事宜达成了初步协议。同时配合中意项目办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领导、专家,分别就意大利政府500万欧元生态建设项目和天山天池申遗工作进行实地调研。以上科研活动及成果的运用,全面提升了景区资源保护工作的科技水平,有效地保持了博格达峰生物圈保护区的代表性和样板性。

  (三)全面依托项目建设,强化生态保护措施。近年来累计投入2.5亿元,通过泥沙治理、湿地保护、生态公益林、人工造林和河谷流域水体整治、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下,2005年开始,我们本着“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宜养则养”的原则,累计投资4亿多元,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将三工河谷1400户1万余农牧民和矿区居民搬迁定居;租赁主景区草场172公顷、三工河谷耕地92公顷进行植树造林、种草恢复生态。以旅游业反哺农牧业,使农牧民群众充分享受旅游业发展成果,出资近1500万元在西台子为三工河乡牧民开发喷灌围栏草场667公顷;投资5000万元在拜斯胡木、柳城子定居点开发人工饲草料基地2667公顷;采取每人给予10亩耕地,每亩连续5年补助200元生产资料的优惠政策,扶持三工河乡、水磨沟乡农牧民在平原区域开发、种植2.4万亩耕地;对搬迁定居点农牧民每户投入1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的抗震安居房,投资4000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自2007年实施以草定畜工程以来,景区夏草场总面积21780公顷,核定载畜量为81700只羊单位,载畜量以每年38%的速度递减,由2006年16万只羊单位减少到目前的5.4万只羊单位, 2011年我们将实现核心景区全面轮牧、禁牧。这将从根本上有效地遏制生态恶化。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我们坚持以“科学的含量、美学的眼光、艺术的内涵”为标准,每年投入上亿元,相继完成了游客中心、两个民族风情园、景区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灯光音响、星级旅游厕所、哈萨克汗王宫和新天天池生态园滑雪场等近百个基础设施和景观景点建设项目。

  (五)贯彻综合整治方针,提升景区环境质量。按照国家建设部综合整治的要求,取消了主景区无序经营的导游马匹;对牧民接待毡房实行限量、定点管理,牧民经营毡房由过去的500多顶减少到现在的50顶;对河谷17家度假村、104户毡房经营户进行关停拆除;依据总规,对有碍景区生态恢复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建筑进行拆迁,拆除总面积1.1万平方米,恢复绿地面积5.4万平方米;对在景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投入100余万元对景区所有古树名木进行科学保;严格控制进入核心区车辆,严禁有烟煤进入景区;将景区内区间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动力改用电瓶或天然气等无污染设备;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了2个污水处理站和32座环保厕所;争取国家资金建立了电子政务、遥感监测和视频监测系统,对景区资源进行监督、保护和管理,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六)强化宣传,共建景区生态文明。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远古瑶池神话宗教及民族风情为文化内涵,是开展游览观光、探险揽胜、休闲健身和民族风情游赏的胜地,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科普知识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基地。近年来建立了青少年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野生动植物、地质标本展览厅,运用标本、展板、影视、人文丛书、标识牌等方式,向国内外游客广泛宣传森林及野生动植物科普知识。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对提高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7.5”事件后,及时启动了“新疆人游新疆”、“乌昌人游天池”、“十万阜康人民免费游天池”等宣传推介活动,并牢牢抓住“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契机,倡导人们“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营造了安全、和谐的游览环境,为社会经济秩序的快速恢复、提振旅游业信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