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市旅游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就贵州省赤水市近几年来旅游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以保护促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赤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科学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与四川南部接壤,名区重镇,江连巴蜀,素有“黔北门户”之称。市区面积1801平方公里,人口30万,市区离川南重镇泸州70余公里,至重庆240公里(水陆皆通),成都360公里,处在成都-乐山-自贡-蜀南竹海和重庆三峡两条旅游热线的双重辐射圈内;往南经国酒茅台(国酒文化),遵义会址(长征文化)与贵阳和贵州其他景区相连。
1935年,毛泽东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展开了“四渡赤水”之战,谱写了中外军事史上神奇的篇章。赤水,因此名扬天下。
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景区。面积为63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28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优势主要体现为生态资源优势,以其完整的生物多样性、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气候景观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上的完美组合而形成贵州旅游的一个独立单元,并享誉全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景区内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万多个,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王国和“天然氧吧”,被国内外游客赞誉为“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丹霞之冠、长征胜迹、长寿古镇”
面对如此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赤水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市情认识,作出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的决策,明确提出了创建新兴中国生态旅游强市和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两业一城一市”的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竹业、旅游业,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贵州经济强市。几年来,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成为贵州旅游发展一个极具活力的旅游区,经济社会效益逐渐凸现: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旅游收入2000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2005年全市旅游收入2.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7%;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市共实现游客接待量384900人次,门票收入1476.6万元,旅游总收入1971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60%、34%。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市区具有接待条件的餐饮业主达174余家,推出了独具赤水特色的“豆花、腊肉、筒筒笋”农家菜系、熊猫餐、赤水河鱼等特色餐饮;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次性接待游客住宿能力达1万人以上;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购物摊点、门市日益增多,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已形成了晒醋、虫茶、竹笋系列产品、竹工艺品加工等几大系列上百个品种。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打破了生产方式的限制,提供了农民增收渠道,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快速增长,全市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1万多人,年均人均增收1500-3000元。
——促进就业岗位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吸纳了许多待业青年,下岗职工和农村青年就业。至2005年,全市旅游从业人员约2.5万人,是2000年的6倍,导游人员近300人。
——促进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共投资1.8亿元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共改造、新建市内景区道路81公里,全程硬化64公里,景区通讯无盲区,全市交通出行便利,市内出租车已达180辆,开通了市内至几大景区的旅游客车。
——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兴、百业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繁荣景象,吸引省内外资金纷纷投资赤水旅游业,省航道处、贵阳中水公司等投资兴建星级宾馆酒店,四川、重庆等地企业投资我市旅游商品开发……。几年来,共引进资金1.5亿元投资旅游相关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切合赤水实际的生态旅游建设举措,造就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赤水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我市按照“两业一城一市”发展战略,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着力营造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根据我市旅游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从1999年起先后成立了赤水市旅游管理委员会、赤水市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旅游产业振兴委员会,坚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影响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出台了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确保统一协调,形成合力。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体制创新——贯穿赤水生态旅游发展的主线
在赤水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不断创新思路,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从1999年重庆游客来赤水“洗肺”,催生新型旅游管理体制——赤水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开始,到2002年“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管理模式,再到2004年“三区一湖一河”景区(四洞沟、十丈洞、燕子岩、香溪湖、赤水河部分河段)委托民营企业经营为止,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机制,企业在负责经营、开发的同时还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成功实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受益者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者在不同层次上的和谐统一,也促进了赤水旅游的良性发展。
(三)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地做好《赤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上为赤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了厚实的铺垫。
2002年我市聘请全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编制了《赤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赤水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赤水河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三大规划体系,并完成了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规划中,坚决贯彻执行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了以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重点,打造新兴中国生态旅游强市、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现在,初步形成了两大旅游精品线路,两条旅游线优势互补,红绿交相辉映,成为贵州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积极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绿色产业体系。
从2003年起,我市本着打造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原则,相继制定和出台了《赤水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赤水市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化体系》、《赤水市旅游行业服务之星评定办法》、《关于鼓励投资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赤水市加强旅游定点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继续深入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大力扶持地方旅游企业的发展,构建以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红色旅游、赤水河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
(五)严格执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保证。
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新建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重大项目,严格执行了“三同时”制度。同时,市旅游局与市环保局联手建立了景区环境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对环境保护进行动态管理,在对新建和拟建的项目实行严格的审批和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外,对景区内的餐饮、购物摊点、垃圾处理、娱乐设施、交通设施等项目实施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随时监控,一旦发现不符合环境标准、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决予以取缔或限期整改。使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了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六)处理好开展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问题,构建和谐景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赤水已投放市场的五个旅游景区林权林界的国有、集体、农民个人插花混合现象比比皆是,为开展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我们始终坚持加强与农民沟通,增进了解,切实照顾农民利益的原则,引导农民关注生态旅游开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使其意识到保护资源就是保住自己的收益,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①在规划允许并且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在部分景区引导农民有限地开展乡村旅游;②出台优惠政策,补贴、鼓励景区农民搬迁到集镇或交通便捷地点重新建房;③对征用的农民土地和房屋进行合理补偿;④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和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⑤建立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比如对核心景区农民的责任山按林地面积年终从景区经营收益中一次补偿等办法,确保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七)积极开展环保宣教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0年以来,每年我们结合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主题,同环保部门一起精心组织安排了全市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几年来,累计共为全市近5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及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环境保护专题讲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对富集与创建新型中国生态旅游强市的跋涉,让我们享受思考,收获感悟;
1、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赤水生态旅游产品每年吸引着游客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攀升,佐证了生态旅游的一个核心标准——其活动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2、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基层旅游部门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我们深切地看到,县(市)级旅游主管部门资源保护的行政管理职能先天不足,加上国家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如果管理体制不顺,监督不力,生态旅游资源必将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根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将无法兑现。
3、尊重农村的历史事实,开展生态旅游应持续加强与当地农民的沟通和宣传,妥善处理好“三农”利益保障问题。赤水国家风景名胜区,横跨十七个乡、镇、办事处,林权林界较为复杂,70%以上林权属农村集体所有或农民个人所有,我们开展生态旅游,对当地农民利益的关注程度,农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程度,是生态旅游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只有在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利益,进而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前提下,生态旅游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
4、开展生态旅游绝不能进行破坏性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前提下,能够不断建立起新的积极的生态平衡和得到进化,走向一个良性循环。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加入了人类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那么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也是不可逆的,将导致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逐渐崩溃。
5、开展生态旅游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将游客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无论是比较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还是一般的旅客都具有不同的环境责任感,但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作为管理者首先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应加强导游、员工的培训,通过他们实施对游客的具体监督;其次,应加大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对游客进行相关教育,也在沿途设置一些劝导性的宣传口号,使游客的环境责任感在最大程度上转化为实际行动。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旅游业作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是我市市级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在进一步积极探索资源保护型开发模式的进程中,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绿色产业体系,强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赤水在贵州乃至全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