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
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和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AG)支持,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和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主办,韶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5月26至28日在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召开。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波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意大利、斯洛伐克、新加坡、吉尔吉斯坦、中国等13个国家的地质、地理、地貌等学术界及“中国丹霞”世界遗产提名地的保护管理者等15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是丹霞地貌在中国研究80余年来的首次国际学术交流,也是丹霞地貌学术研究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26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韶关市莱斯大酒店举行,广东省副省长林木声先生、中国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龙新南先生、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教授、韶关市市长郑振涛先生、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秘书长彼得. 鲍布罗斯基(Peter T. Bobrowsky)教授、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AG)副主席迈克尔.克罗泽(Michael Crozier)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吉姆.桑赛尔(Jim Thorsell)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前主任沃尔夫冈. 艾德(Franz Wolfgang Eder)、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生先生等出席。孟宪来教授致开幕词,彼得. 鲍布罗斯基教授、迈克尔.克罗泽教授、吉姆.桑赛尔博士、郑振涛市长、陈春生教授、龙新南副部长、林木声副省长先后致辞。开幕式结束后,随即进行大会学术交流。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吉姆.桑赛尔
UNESCO地学部前主任沃尔夫冈. 伊德 IAG副主席迈克尔.克罗泽教授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生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龙新南先生
广东省副省长林木声 韶关市市长郑振涛
本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1篇(含9篇未来得及收录到论文集的论文),对丹霞地貌八十年以来研究工作做了全面系统总结,对丹霞地貌国际对比研究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对丹霞地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了交流。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编辑印制了“中国丹霞地貌研究80年论文集萃”《灿烂的丹霞:1928—2008》。会议期间,组织代表对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之一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次会议学术气氛浓厚,代表发言热烈,达到了预期效果,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文集《灿烂的丹霞》
一、全面总结了80年来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
从1928年冯景兰提出“丹霞层”概念以来,至今已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硕果累累。为推动丹霞地貌的研究在国际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本次大会编辑了三本论文集:“灿烂的丹霞”、“世界的丹霞”(第一卷)、“世界的丹霞”(第二卷),收录80多位作者关于丹霞地貌基础研究、区域丹霞地貌研究、丹霞山地质地貌研究、丹霞地貌与旅游文化研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等的全文或摘要(中英文)150余篇。会上,赵逊从地质学的视角对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和介绍;黄进结合对中国780多处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综合介绍了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彭华在中国丹霞地貌研究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崔之久、王鑫、韦斯利. 希尔(Wesley Hill)、郭福生、林恩.海兰德(Lynn Highland)、欧阳杰、亨宁.泽尔默(Henning Zellmer)、莫罗.苏塔迪(Mauro Soldati)、张忍顺、简. 沃尔克(Jan Vlcko)、吴志才等也就多年来丹霞地貌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发言。以上研究,代表了丹霞地貌的研究向着微观、定量、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
论文集《世界的丹霞》一、二卷
二、丹霞地貌得到国际认可并兴起国际对比研究
上本次大会有27位国外知名学者参与,包括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现任秘书长彼得.鲍布罗斯基教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 IAG现任副主席迈克尔.克罗泽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核心专家吉姆.桑赛尔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前主任沃尔夫冈. 艾德、弗罗茨瓦夫大学地理和区域发展系彼得. 米根(Piotr Migon)教授、伯恩茅斯大学环境保护学院克里斯. 伍德(Chris Wood)教授、惠灵顿大学环境保护系保罗.丁沃(Paul Dingwall)博士、圣路易斯大学环境中心主任蒂姆. 柯斯基(Tim Kusky)教授、卧龙岗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系罗伯特. 瑞(Robert Wray)教授、奥克兰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保尔. 威廉姆斯(Paul W. Williams)教授、IUCN喀斯特和洞穴保护工作组原主席艾勒瑞·H-史密斯教授(Elery Hamilton-Smith)等,大家在会上积极讨论丹霞地貌的相关科学问题,肯定中国对丹霞地貌研究的重视和中国专家学者对此作出的贡献,对中国丹霞地貌及研究成果基本认可。丹霞地貌的国际对比研究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王颖院士研究了北美Sedona红岩地貌,认为与中国丹霞地貌具有可比性,非常赞成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张珂则从宏观上探讨了红层与丹霞国际对比的问题。国外学者罗伯特. 瑞(Robert Wray)、安德烈.柯金可夫(Andrey M. Korjenkov)等介绍了澳大利亚和吉尔吉斯多处丹霞地貌的初步研究。总的来说,中国丹霞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外专家的高度关注,丹霞地貌国际对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提高,丹霞地貌的国际对比研究应运而生。
会议主要专家组
三、对“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给与大力支持
2006年,中国丹霞地貌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1月24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材料已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并于3月通过审查。“中国丹霞”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功,本次会议对此给予大力支持。2009年5月26日下午,沃尔夫冈.伊德做了“中国丹霞的遗产价值”报告,随后,在重点论述“中国丹霞”六个提名地最突出特征和价值时,国内外专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六个提名地国内专家与克里斯.伍德、保罗.丁沃、沃尔夫冈.伊德、蒂姆.柯斯基和皮特.米根分别为赤水和泰宁、崀山、丹霞山、龙虎山和江郎山六个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28日上午,“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国际专家专题研讨会也顺利召开。与会代表观看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影像资料、听取了彭华教授关于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文本介绍和梁永宁教授关于中国丹霞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的阐述,结合实地考察提名地的情况及各提名地展出的相关材料,展开热烈讨论。大会讨论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认为 “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选点科学、特征明显,美学、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貌特征、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具有世界级品质和价值。丹霞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丹霞是大自然赐予全人类的永恒财富!与会代表一致支持“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专家合影留念
四、丹霞地貌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日益加强
1991年在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同时成立了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迄今已召开了11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上,“丹霞地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主要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保罗丁沃、彭华、克劳迪奥. 马高蒂尼、杰克.布林克(Jack W. Brink)、Jan Vlcko、莫哈. 塞非亚. 莱马、小口孝司(Takashi Oguchi)等国内外专家就不同类型的丹霞地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做了专题报告。会议集中讨论了“中国丹霞”申遗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美国国家公园协会、中国丹霞山与美国泽恩国家公园商讨合作,为加强丹霞地貌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会议成果为中国丹霞地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通过了“丹霞宣言”
三天会议,与会代表积极交流丹霞地貌科学研究成果、丹霞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在丹霞的科学研究、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一致通过了“丹霞宣言”(见附),认为丹霞具有全球研究价值;丹霞是世界的,是一种在全球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貌景观和自然地理现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应该受到全人类的共同保护;同时提出丹霞研究的国际化研究等倡议;为进一步加强丹霞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以使这一类特殊的资源可以永续造福于人类。
此次大会得到了广东省政府、韶关市政府、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提名地政府和景区的大力支持,对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政府机构、学术组织的官员、专家和所有的支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莱斯大酒店的会议服务表示满意,对全体服务人员和会议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全体会议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5月28日 第一次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 通过
中国 广东 丹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