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丹霞梧桐绿叶转黄,丹霞山进入了最舒适的旅游季,也是候鸟迁徙季。近日,中山大学王英永老师带队在丹霞山开展秋季鸟类调查时传来好消息,陆续拍到红颈瓣蹼鹬、小灰山椒鸟、褐冠鹃隼、东方大苇莺和鹊鹞五位来丹“新飞客”,截至记者发稿前,丹霞山鸟类记录已升至279种。
白鹭已定居在丹霞山
在北方,秋季温度下降,植物枯萎或进入休眠状态,户外各类昆虫数量下降,鸟类食物锐减;而温暖的南方稻谷刚刚成熟,正是橙黄橘绿的丰收时节,为了生存候鸟就会在这个时节南下越冬。从北到南,从寒冷到温暖,候鸟迁徙距离很长,有些候鸟甚至要横跨大半个地球。为了能顺利到达南迁目的地,候鸟在迁徙途中会选择在不同区域停留,作为中转站进行能量补给。丹霞山位于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东亚——澳大利亚线上,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方圆三百平方公里范围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丹山碧水、森林茂密、平原宽广、河流湖泊密布、湿地众多,是候鸟迁徙途中得天独厚的食物补给站,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小巧可爱的红颈瓣蹼鹬
据悉,本次新记录的275号“新飞客”是红颈瓣蹼鹬,属丘鹬科瓣蹼鹬属,是来自遥远北方的来客,喜欢生活在海洋、湖泊的小型鸟类,擅长游水,在迁徙和越冬期间常群体活动。这次观测人员仅在丹霞山农田中观测到一只红颈瓣蹼鹬,推测为丹霞山迁徙过境掉队鸟类。相关人员观测发现,红颈瓣蹼鹬觅食方式独特,像一位小巧的芭蕾舞演员在水面上旋转打圈,啄食被水流激起的水中浮游生物和昆虫。虽然掉队落单,但丹霞山气候温暖、食物丰富,这只鹬已经停留了好几天,觅食正常活跃。
“近几年丹霞山观测到的水鸟种类非常多,尤其是稻田湿地食物丰富为迁徙候鸟提供了非常好的补给站,再加上当地村民的保护理念也很强,使得很多鸟类每年秋天都选择了丹霞山作为迁徙中转站。” 王英永介绍。
喜欢混群的小灰山椒鸟
第276和277位“新飞客”——小灰山椒鸟和东方大苇莺都是拥有一副好嗓子的鸣禽,鸣叫婉转动听。小灰山椒鸟是鹃鵙科山椒鸟属,此次记录到的小灰山椒鸟与赤红山椒鸟、灰喉山椒鸟混群活动,不容易观察到,需要观鸟队员的火眼金睛细致观察。它们在天空飞翔时常边飞边叫,休息时常选择在树冠中上层,主要以叩头虫、甲虫、同翅目等昆虫为食。
活泼爱唱的东方大苇莺
东方大苇是苇莺科苇莺属,主要栖息在沼泽芦苇草丛中或稻田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生性活泼,主要以甲虫、金花虫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褐冠鹃隼
第278号褐冠鹃隼和第279号鹊鹞新飞客身份不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是较为凶猛的猛禽,能发出凄厉低沉的叫声,拥有尖锐的喙和爪。褐冠鹃隼是中型猛禽,属鹰科鹃隼属,常在天空翱翔,飞行速度较慢,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蜥蜴、蝙蝠、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鹊鹞
鹊鹞则是体型略小的猛禽,属鹰科鹞属。因站立时外形很像喜鹊而得名。鹊鹞的活动高峰期是上午和黄昏,常单独活动,多在林边草地和灌丛上空低空飞行,觅食时会在低空飞翔或长时间飘浮在草地上面缓慢移动,注视和搜寻地面的猎物,发现后则突然俯冲捕食,主要以小鸟、鼠类、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
丹霞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丹霞山能成为众多鸟类栖息地和补给站,得益于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地和谐是丹霞山适宜鸟类等动植物生存的基础,丹霞山村民能够自觉遵守保护区严格的保护管理要求,世世代代守护山林,因地制宜生态耕作,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尽量不扰动自然,为野生动植物尤其野生动物生存留足空间。
据了解,褐冠鹃隼是王英永指导丹霞山黑鸢观鸟爱鸟护鸟队员黄玮观测拍摄到。近期,丹霞山黑鸢观鸟队员们正在展开观测竞赛,努力成为第280位丹霞新飞客的发现者、拍摄者和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