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景区要闻

大美丹霞 生命丹霞——丹霞山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4-10-11 15:26:14 来源:韶关日报
打印

  桀骜的黑鸢奋翅鼓翼一飞冲天;迷你的丹霞米虾游弋在山涧清溪;通体金黄只开花不长叶的丹霞兰在沟谷悄然绽放;黄色丹霞杆菌“潜伏”在土壤中努力收集着氮元素,帮助植物适应丹霞地貌区高温干旱的山地环境……万物有灵,择地而居,在丹山碧水间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位于广东韶关的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方圆约300平方公里的丹霞盆地中密集分布着雄壮的峰丛—峰林丹霞地貌景观,特殊的地貌形成的“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赋予了这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丰富的热带成分,造就了丹霞山独特的生境和生态区系,令丹霞山成为万物自由生长、共生共荣的“生态王国”,绘就了一幅生物多样性的瑰丽画卷。

  新物种记录不断刷新

  丹霞地貌自1928年经中国地理学家在丹霞山发现和命名以来,历经近百年研究,形成了系统的学科体系,被评为20世纪全球地理十大发现之一。尤其是2004年丹霞山以丹霞地貌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中国6省6地丹霞地貌风景区以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备受地球科学、生物生态和文化旅游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关注,使得丹霞山这片神奇的土地又有了新的魅力。 

  1987年,中国植物学家在丹霞山的红色山岩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梧桐科新种,当时仅发现不到100株,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丹霞梧桐”。它是第一个丹霞山特有新物种,从此开启了以“丹霞”冠名的物种传奇。 

  近年来,不仅众多地质地貌学家、地理学家持续关注丹霞地貌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也聚焦丹霞山,尤其是以中山大学为首的多位动植物和菌物学家、生态学家,在丹霞山开展长期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历经几代学者,成果丰硕,丹霞地貌生态地理区系呼之欲出。随着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进入国家公园候选名录,2021年“丹霞山生物多样性调查”科考项目正式启动。

  截至今年9月,丹霞山发现和命名的新物种达45种。仅在2023年丹霞山就发现了丹霞鸭跖草、景兰景天、丹霞山冬青、麦氏短胸龙虱、荔枝地星、丹霞真龙虱、黄色丹霞杆菌、丹霞大斑蛛等8个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属)种,绝大部分是仅在丹霞山分布的极小种群。科研人员还首次在丹霞地貌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其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及观赏价值,被视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

  丹霞区系名片呼之欲出

  除了不断刷新的新物种记录,丹霞山还有哪些迷人的多样性?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周婷院长认为,特殊的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丹霞山共计有81种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包括9个植被型和66个群系;植物1898种;动物2529种。此外,丹霞山还具有特别的生态过程价值,体现了特殊的山顶效应、沟谷效应、洞穴效应等生态过程。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美与景观多样性。 

  科学家们表示,丹霞山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构筑的丹霞生物区系将成为继丹霞地貌命名地之后的第二张极具全球价值的科学名片。 

  那么,如何将这张科学名片转化为生态红利? 

  领衔负责丹霞山蜘蛛多样性调查项目的韶关学院贺爱兰博士团队,近年来陆续发表了丹霞呵叻蛛、丹霞大斑蛛、丹霞华盾蛛三个不同科属的新种。贺博士认为,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丹霞地貌区域生物分布和演化与花岗岩、喀斯特等地貌区域差异显著,存在独特的丹霞区系,保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特有物种,是全球丹霞地貌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典范。为蜘蛛目物种生存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对物种保育、驯化和应用有重大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如一些特殊的蛛丝蛋白、蜘蛛毒素等将可被应用于生物医药、生物材料领域。目前,韶关学院病虫害生态防控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利用蜘蛛在有机茶园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支持下,丹霞山树木园建设成功列入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依托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充分挖掘丹霞地貌生态区系资源特色,打造丹霞山特色专类园,收集丹霞区系特有植物,加强丹霞地貌特有物种、优势物种种质资源保育收集和繁育应用,实现丹霞梧桐、丹霞柿、香花荛花、圆叶小石积、丹霞山刚竹、丹霞小花苣苔、黄进报春苣苔、仙湖苏铁野生群落、粤柳、丹霞山铁皮石斛等特有植物的近地保护、驯化应用和植物回归。未来计划收集保育丹霞山国家公园活植物500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50种),扩繁丹霞山特有物种植物10种;规划建成丹霞山特有种专类园5个(梧桐园、竹园、兰园、崖壁苣苔植物园、粤柳园);开展种质资源保育、展示、研发、应用、科普教育,打造成四季花果叶香欣赏、科普教育和康养保健功能兼备的丹霞区系专业植物园;推出10种由特有种繁育投放园艺市场的新品种,推出以崖壁植物为主的城市立体绿化应用成果。 

  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产业也是丹霞山最具亮点的新型生态文明产品。白天跟着导师们认识砂岩砾岩和动植物,晚上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和行星,深入林间探索萤火虫生境,到乡村体验客家美食和非遗文化,成为最受欢迎的研学旅行产品。优异的生态环境,优秀的导师队伍,优质的课程设计,丹霞山把公园变成了学校、把学生变成了游客,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被广东省、香港教育部门列入研学目的地。仅2024年上半年,就已接待近20万大中小学生进山研学,吃住行游学,培育了新的研学产业链,拓展了研学旅行大市场。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罕见白色果子狸幼崽跳跃追随着族群;形似麒麟的“胆小鬼”赤麂啃食着灵芝、牛肝菌……野生动植物监测数智系统如实记录珍贵影像,赋能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 

  2020年,广东丹霞山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获批。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实施了丹霞山野生动植物监测数智平台建设,布设鸟类实时监控AI球机16处、红外相机270台,两年多来收集了大量野生动物图片和视频材料,拍摄到的野生动物达50多种,逐步掌握了丹霞山野生动物分布情况;开展了鸟类多样性监测,2023年,新增鸟类监测记录16种,至今已达283种,初步掌握了丹霞山在候鸟迁徙中的重要生态功能。野生鸟类是环境测评的专家,也是韶关生态环境向好的风向标。目前在丹霞山发现并拍摄记录过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和鸳鸯、白眉鸭、赤颈鸭、斑嘴鸭、绿翅鸭等雁形目的冬候鸟。丹霞山已成为候鸟每年迁徙线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天堂。 

  基地持续开展基础地质地貌研究、完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设置大样地监测与森林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研究、特色种群与极小种群及其与生境的协同进化研究等课题,拟将丹霞山打造为揭示“地质-母岩-土壤-光照-湿度-微生物-动物-植物-水系-植被”协同演变过程的典型场所。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普科研项目,依托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参与科研监测、举办各类培训等方式,建立科研专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社区科普达人等组成的“多维度”科研监测队伍。同时,丹霞山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常态化参与并协助高校和科研团队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共同发表多个新种,有效促进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工作。 

  此外,长期以来,丹霞山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打造了全省第一个科普小镇,每年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科普日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参与人数十多万,显著提升了公众生态科学素养和生态文明理念。丹霞山先后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品牌。有效的科普教育工作促进了丹霞山生物多样性保育。 

  2023年,丹霞山被列入中国49处国家公园候选地。目前,丹霞山管委会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在国家和省林业部门的指导下,深入有序开展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科学价值论证,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紧密合作,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不断赋能丹霞山科学名山建设,成为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