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丹霞》郭福生等 著 科学出版社
东华理工大学郭福生教授临近退休,仍然率队著《漫话丹霞》,想必是有话要说的。题名含“丹霞”的著作,为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就多达110种,其中含“丹霞赤子”彭华先生所著《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研究进展》《中国丹霞》及《丹霞地貌学》等6套,还含有“丹霞痴”黄进先生所著的《广丰丹霞地貌》《武夷山丹霞地貌》以及《丹霞山地貌》等7套。郭教授自小就成长在丹霞发育区之一的江西省赣南地区,且从事丹霞研究与教学工作四十年,撰写丹霞题材的学术文章60余篇,出版丹霞专著《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等,创建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被评为了江西省“师德”标兵,在这红得发紫的丹霞研究领域中,是资深的丹霞研究专家与丹霞科学及文化传播者。如今,在这背景下再来漫话丹霞,定是不会空口说白话,当是有特殊的话要说出来的。
《漫话丹霞》不免旧话重提。郭教授追溯千年来的词源,丹霞原指一片暖云,建安文人最早用之形容天上醉人的朝霞、晚霞;后人也深喜这片具有怀丹抱赤的诗意云彩,乡贤用之爱称丹霞村、丹霞山,道士用之昵称丹霞洞、丹霞观,和尚用之命名丹霞寺。郭教授还回顾了百年来丹霞与地学的结缘,广东仁化县丹霞山上的红色砂岩地层被定名为“丹霞层”,其山形被定义为“丹霞山地形”;山有外山,外地出现了类似“丹霞山地形”的地形,“山”羽化成仙了,抽象出适用于更多地区的“丹霞地形”,并随着地貌学的兴起,“丹霞地貌”取代了“丹霞地形”以及“丹霞山地貌”的名字,并应用到我国陆地的各个角落,新世纪还出口到了国外,成为国际地貌学家文章中的一个热词。
郭教授的漫话回到了焦点,就是“丹霞地貌”这个热词。“丹霞地貌”这概念的源头以及学者的想象都与丹霞山关系密切。而丹霞山,不仅仅广东的仁化有,在河南的邓州、福建的漳州、贵州的盘县、湖北的竹溪县等地也有。各地丹霞山的山质不一即所构成的岩性不同,竹溪丹霞山由白云岩、盘县丹霞山由灰岩、漳州丹霞山由花岗岩构成,与仁化丹霞山、邓州丹霞山的岩性为砂岩十分不同。这些丹霞山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丹崖赤壁,因此有人将含丹崖赤壁的地貌定义为丹霞地貌,重友重色而不管岩性等其他因素。也有人根据仁化丹霞山的某一特点来定义丹霞地貌:因地层岩性为砂岩,即认为丹霞地貌就是“砂岩峰林地形”或者“砂岩峰林地貌”;当为陆相砂岩,强调非陆相砂岩就不形成丹霞地貌;陆相砂岩岩层的产状本平缓,强调倾斜的陆相砂岩层不形成丹霞地貌;陆地砂岩层形成于中生代,则强调前中生代的地层不形成丹霞地貌;因形成气候为南方亚热带湿润区,就认为北方及西北干旱区则无丹霞地貌。漫话什么是丹霞地貌的结果,归结为一句话:正如丹霞山不止一座山一样,不同学者对丹霞地貌有至少10种不同的定义,同名而异物,指东而话西。因此,《漫话丹霞》的隐忧出现了:无共同的语言,众人欲建的通天塔将成烂尾塔。
郭教授似乎打开了天窗说了亮话:对丹霞地貌的共识,需要从定义开始。郭教授率队撰写《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学术长文,并发表在2020年度的《地质学报》上,厘定了丹霞地貌的涵义;这次《漫话丹霞》,重申定义丹霞地貌应当运用岩石地貌命名的五原则进行,即岩层岩性、岩层时代、地貌造型、形成动力、典型实例等因素,不可偏废,由此可得:丹霞地貌就是发育于中生代至新近纪陆相近水平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中的丹崖赤壁及方山、石墙、石柱、峡谷、洞穴等地形的统称;在前中生代或(和)海相的红色碎屑岩形成的丹崖赤壁则可称为类丹霞地貌,无陡崖的常由泥岩和粉砂岩构成的低缓山丘形成红层丘陵或者彩丘地貌,第四纪未固结泥沙被风吹蚀形成雅丹地貌。据此定义,游客们频频乐道的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发育的是彩丘地貌;而河北的嶂石岩地貌、河南的云台山地貌、湖南的张家界地貌,不属于丹霞地貌范畴,有的可以称类丹霞地貌。
《漫话丹霞》中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自然是不看人也不看钱说的话,而是基于郭教授的“五山人生”而立言——教授二话不说地攀登书山,再细细调查研究龙虎山、江山、相山、大别山,还考察过无数的“丹霞山”。因此,《漫话丹霞》能够三句话不离传统丹霞这一本行,自圆其说地说明我国的丹霞地貌特别是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丹霞”的六大景区,即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龟峰、浙江江郎山所成为中国丹霞之最的理由。
《漫话丹霞》对丹霞地貌的定义,是不是不在话下地完善了、成为经典了? 这也未必。正如中国丹霞从广东丹霞走出,世界丹霞正从中国丹霞走出一样,正走“五山人生”的郭教授还将考察其他大陆的各种地貌,而在此之前就认为这种丹霞地貌的定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未免是狼烟大话了。况且,现在的丹霞地貌的定义也并非无懈可击,或者对它的应用并不彻底与完善。郭教授团队改编自黄进先生的《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图》,分布于全国28个省区市的1100多处,虽然划分成了东南集中分布区、西南集中分布区、西北集中分布区,但仍然是对一处又一处丹霞地貌划分区的描述与研究,仍然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殊不知,定义中所含的地层产状与时代归属均有大地构造的意义,不能止于岩石地貌学的研究,还应该拓展到构造地貌学的研究上来,用大陆-超大陆构造旋回的大地构造学研究地貌的分区分布,探讨构造演化的地质科学问题,例如我国的丹霞地貌三大集中分布区为何主要围绕着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边缘分布? 丹霞地貌及类丹霞地貌与稳定的地台及准地台、彩丘地貌与活动的造山带有什么因果关系? 等等,均是值得探讨的。
读《漫话丹霞》,也想说一句,也许话不在行:共识当从同一个定义开始,初步的定义可能达到小共识,完备的定义则通往科学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