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广州拉开帷幕,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和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分论坛“拟建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与特有性的自然教育模式”于7月8日下午顺利举行。该论坛以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丹霞地貌为题,着眼于探讨丹霞地貌对生态系统类型与生物区系的影响,探索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与特有性的自然教育模式,促进区域生态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绿美广东建设。
中山大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军就副院长(主持工作)为分论坛致辞,代表大会承办单位,向各方嘉宾、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他介绍了学院重视自然教育工作,成立了各类学生社团,如“中大翼境”、“康乐植悟”等,同时依托生物博物馆多途径开展校园植物、鸟类、真菌等自然教育活动。特别是我院牵头组建了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未来将继续为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教育等提供科研支持与人才支撑。 黄军就副院长(主持工作)为分论坛致辞 分会场嘉宾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教授,分享自身在丹霞山30年的调查经历,从丹霞山植物的地理成分、分子系统发育结构、生态过滤多方面论述丹霞山植物的区系特征,并结合地质过程和物种起源推断丹霞山的植物形成过程,提出地质与生态地理区系概念。 廖文波:丹霞地貌植物区系与地质岩性之间的协同演化 广东地质调查院李宏卫主任,介绍了丹霞山地质多样性和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丹霞山基于其岩性和形成过程使其具有蜂窝状洞穴和额状洞穴等特殊地貌,是作为地质自然教育和启发教育的优秀材料,并提出了理解-主动观察-亲身体验-启蒙探索的自然教育模式。 李宏卫:丹霞山地质多样性及其自然教育模式探讨 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陈昉副局长,以丹霞山与中大的百年渊源开篇,讲述丹霞山如何从被发现到成为科学名山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过程。丹霞山的自然教育源远流长,长期开展自然研学课程并每年培养自然教育志愿者,从管理者到基层工作人员都是科普传播者。致力于将丹霞山打造成“自然学校”,不光欣赏自然的美,还要学到背后的科学理论。 陈昉:以自然教育推动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以丹霞山为例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英永高级工程师高度赞赏了丹霞山的自然教育模式及所取得的斐然成绩,同时认为利用丹霞山丰富的动物资源及其与人的共存关系,梳理丹霞山地形、植被与动物关系,发现有趣的动物故事,可以让丹霞山的自然教育再上新台阶。最后提出了以全民参与,实现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监测掌握动态,保证保护和发展协调发展;提倡以观察自然为主,通过阅读自然,鼓励发现和反思,培育自然观和世界观的丹霞山自然教育模式,希望丹霞山继续深耕科普小镇品牌,讲好丹霞故事。 王英永:丹霞山动物多样性特点与自然教育模式探讨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徐兵教授讲到,微生物虽然看不见,但其在自然发挥的作用远超我们想象。刘教授从微生物-植物互作以及微生物的功能和服务介绍了微生物的重要性,同时分享了基于丹霞山独特的山顶和沟谷生态效应所形成的微生物分布格局和种群结构特征,微生物是如何适应并改造环境,从看不见的世界中支撑着我们所见的景观。 刘徐兵:丹霞山微生物的多样性、独特性及其生态功能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婷副教授,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植被多样性和生态演替论述了丹霞山的科学研究价值,让参加者深刻认识丹霞山植被和生态系统特殊性以及植被研究对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缺乏对植被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间接提升了自然保护的难度,植被具备独特的景观文化价值,是科普宣传教育、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的最佳场地。通过知识培训-实地考察-成果展示的模式进行自然教育,让参加者真切体验植被的含义和保护目的。 周婷:丹霞山植被多样性的自然教育模式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李添明教授,提出本土生态知识严重流失问题,对资源合理利用造成阻碍。乡民多年累积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知识,传承是首要任务。民间传统知识也可以成为科普教育的内容,知识的收集和传承为后代建立良好的自然观、利用和保护的观念与态度。 李添明:丹霞山野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知识教育传承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素芳副研究员,对丹霞梧桐的前世今生进行介绍,通过分子手段确定的丹霞梧桐的分化时间和种群动态。利用极小种群的扩散过程认识植物的传播和对气候的响应。 陈素芳:丹霞梧桐的前世今生 马克汉姆国际教育集团刘婉华校长,从政策上介绍了自然教育融入学校教程的方针,落实十八大“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指示精神。培养学生自然教育素养,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能力,为生态文明付诸行动。提出“接近自然,知行合一”的学校自然教育模式,通过校园景观改造-场馆配置-课程衔接-实践与探索等多层次由外到内培养自然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刘婉华:大中小衔接,家校社协同,自然教育融五育实践 论坛现场气氛活跃,每个报告都引起台下参加者的热烈讨论。通过多个生态、地质专家团队和自然教育从业者和推广者的分享,参加者深刻认识到丹霞山作为自然教育基地的优越条件以及自然教育的必要性。论坛的末声,参加者与分享嘉宾就如何推进自然教育和实践中的一些困难进行了充分讨论。 现场交流环节 为回答丹霞问题的参会者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