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丹霞  /  科学丹霞

第43个!丹霞山发现蕨类植物新种——国达铁角蕨

发布日期:2024-05-07 08:41:15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打印

广东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记者今天从丹霞山管委会获悉,近期中山大学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项目组继续深入丹霞山无人区考察,又发现了丹霞山1个特有的植物新种——国达铁角蕨。

1802445032.jpg

据丹霞山管委会介绍,这是继霞客鳞毛蕨、东方卷柏、丹霞铁角蕨后,在丹霞山发表的第4种蕨类植物新种,也是在丹霞山近10多年来发表的第24个特有植物和第43个新物种。

据了解,国达铁角蕨最早由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广东林业乡土专家、“植物达人”郭剑强在野外发现并提供线索,经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教授课题组、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许可旺副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最终他们联名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刊物《PhytoKey》上。该新种与滇东南特有种圆齿铁角蕨最为近缘,显示了丹霞山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

1994580186.jpg

目前,国达铁角蕨仅在丹霞山发现有一个小型种群,成年植株不超过50株,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标准,被建议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简称CR)。这一新物种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丹霞区系”的独特性,也提醒我们,对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紧迫性,尤其是对生存力脆弱的种系而言,很可能尚未被发现就已消失。

中山大学廖文波教授介绍,国达铁角蕨的命名是对已故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达先生(1912-2004)的致敬,以纪念他在丹霞地貌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1939年,陈国达先生首次提出了“丹霞地形(Danxia Topography)”的概念,并将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在此之前,该研究组已先后以“彭华柿(丹霞柿)”纪念推动丹霞山走向世界的彭华教授,以“黄进报春苣苔”纪念一生热爱丹霞踏勘全国丹霞地貌的黄进教授,以“景兰景天”纪念1928年第一个发现丹霞地貌开启丹霞地貌研究的冯景兰院士。

1661142905.jpg

百年来,地质地貌、生物生态、文化旅游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携手接力、尽心呵护,使得丹霞山这片神奇的土地又有了新的魅力,植物学家们以新种命名这种严慎的方式,纪念自然科学研究的先贤们,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追随的决心。据了解,对丹霞地貌研究、保护和利用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先贤曾昭璇先生和吴尚时先生的名字,也在未来命名纪念之列。

丹霞山位于南亚热带北缘北纬25度的这片区域,气候独特,尤其是与特殊峰柱、峰丛、沟谷、红层地貌等相嵌,使得丹霞山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百万年来孕育着丰富的特有生物。

1766472656.jpg

近年来,不仅众多地质地貌学家、地理学家持续关注丹霞地貌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也在聚焦丹霞山,尤其是以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首的多位动植物和菌物学家在这里开展了长期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丰硕,丹霞地貌生态地理区系呼之欲出。

随着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进入国家公园候选名录,2021年“丹霞山生物多样性调查”科考项目正式启动,截至2024年5月,已累计发现和命名新物种43种,丹霞山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构筑的丹霞生物区系将成为继丹霞地貌命名地之后的第二张极具全球价值的科学名片。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