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记①
(明)李充茂②
粤自洪朦既降,岳渎同尊。其他名山胜概,历世则一,而显晦各异;譬如被褐怀瑾之士,遇合有时,莫不有天者存乎其间耳。
韶郡丹霞山,在仁化治中,绵亘逶迤,方数十里,高数千仞,即余与梓里诸君子今所托迹处也。山,下、中、上划而为三。有两关、一峡,险自天设。岩则有锦石、天然、篻竹、大明、草悬、水帘、晚秀、海螺③诸名称,率皆离奇古怪。或如龙蟠虎蜛于上;或如凤舞蛟腾于前;或如狮面螭形,悬立狰狞于十步之处。凸凹不同,吞吐异状。然石室星错,实外虚中,良有俯纳万千之用。且中山一带,长松婆娑,修篁掩映,清泉瀑布,飞玉喷珠,幽赏之胜,令人应接不暇。嗟乎!此山当中原、吴会之墟,何终南、崆峒、姑射、匡庐、天门、姑苏④之不逮?乃溯从前,游屐鲜到,赠赋无闻,果太傅灵运⑤罕其人哉?何能铲彩韬光于数千百年之后也!
嗟乎!物之遇合有时,是不能不重忆我先文定伯子矣。伯子抚军虔州时,于乙酉⑥仲冬,闻先大夫讣,奔号逾岭,扶榇南徙,抵仁化界上,怆然曰:“兵燹载道,时变靡穷,当早厝吾父于万全。吾自庚岭至此,万山蜿蜒不绝,其可以有深藏者乎?余一家具奉先灵而止于是焉。”于是麻履縗杖,日涉百余里,凡云峰峭壁,崒嵂崱历⑦登眺几遍,或守御为难,或樵汲是艰。
一夕,与邑太学生周子长公,文学生刘子望夫、松涛昆玉,名蜿夜话,语及“治南二十里,有丹霞山,生等曾筑精舍数楹,读书其上,第扪崖陟磴,负济胜者,犹难焉。”伯子第领之。
明旦,辄以一舴艋邀诸子偕往。至则一望辟易,俨有剑阁⑧之险。摄衣而登,约数十丈,便崎岖难犯。伯子攀藤拊木以进,手足交致力焉。如是者数,才抵关门。关门峭削直上,高亦仅十仞内,而攀缘路绝。伯子竭数倍力,迂回盘折,仅而登假入中山焉。稍行,经六祖堂⑨、天然庵,里许,入篻竹岩。得自篻竹岩折行半里许,入石峡。峡路不远而羊肠,且棘身难进。伯子委纡而前,若不有其难也。峡尽,忽见雄石陟峙,是所谓霞关矣。较前关高无虑十倍,极目天半,意骇心惊,犹幸石稍丰下,尚可受足,伯子俯首约躬,拊石而上,遂克跻焉。霞关右出山背,稍可寓目。伯子自左路过云度南行,登大明岩,陟山之巅。环望群山罗列,若为丹霞拱护,而突兀,山含岈翕受,终无有出丹霞之右也。复北游草悬岩,西游水帘岩、晚秀岩、海螺岩,已穷日之力矣。伯子余勇可贾意津津未倦,盖乐此不为疲乎?此丙戊重九日也。是夕,偕诸子宿中山之六祖堂。堂有上人⑩以默跏趺诵经。伯子因有“听经此日当重九,采蕨何人更一双”之句。随与诸子谋曰:“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倘得牛眠之处11先人安厝,吾烟霞之癖,快足于是矣。”
乃搜积俸百余金购之。而先严佳城,即卜于对岸石云山之阳焉。襄事既竣,伯子入丹霞,剪除荆棘,鸠工重修关门,曰:“此山之键也,以固吾圉12耳。”而从入之路,石可凿者,凿而梯之;不可凿者,梯之以木,盖升天之无阶而有阶矣。而凡我故旧,风雨飘摇,伯子胥与居处于山中焉。
嗟呼!丹霞之名,不自今日而始也,乃阒乎13无人,寂寞者数千百岁矣。自伯子至止,而人人知有丹霞焉,且人人丹霞是依赖焉。是岂不有天者存乎其间哉!顾予所甚悼者,伯子以介行,甘播越之苦,苍梧既驾14,赍志15旋终,不获久有此山耳。今先后同志来处此者,如际霞包君、两岐贺君、亦若姚君、丹鸣朱君、羽明王君、若那李君、美生韩君、樵谷张君、厚吾宁君、二酉陈君、文梦许君、经宇李君暨余小子充茂,两侄灏、鸿,甥唐运泰,皆有室家仆婢,无虑千百辈,咸邀灵此山,以脱然于劫灰煨烬之外,则兹山之造我流人,功宁纪极?而平日所称名胜于中原、吴会之区者,正恐名公卿大夫,冠盖渐稀,才子骚客,吟咏亦歇,而幽人贞士高蹈远引者,亦不敢过而问焉。则终南、崆峒、姑射、匡庐、天门、姑苏,今日以与丹霞较,其不逮抑又远矣!
兹余小子奉先大夫遗嘱,扶榇北归。倘得修途无阻,就窆16先陇,两侄子获有宁宇,可以岁时伏腊,余不肖,期以一瓢一衲,重赋归来17,与丹霞相终绐。俾野鸟飞花,再识故人杖履。庶几丹霞移文后之君子,可以不作乎?是为记。
(注释)
① 丹霞山记:全文1344字,镌刻于丹霞山门右侧峭壁,字如拳大,端庄有力。
② 李充茂:字鉴湖,明未清初河南邓州(今邓县)人。曾任明朝礼部主事。明亡后,随兄永茂南来仁化,兄弟出资买下丹霞山,着意经营,作隐居之所,李氏兄弟是丹霞山开山之祖。充茂晚年于广州出家(法名今地)将丹霞山施与澹归和尚建寺。
③ 天然:天然岩,在中山长老峰下,岩口向西,广宽数丈,深丈余。岩内有乳泉。僧人辟为庵宇,称天然庵。岩顶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刻“天然岩”三字。 篻竹:篻竹岩,在中山,锦石岩顶之左,岩口向西,广宽数丈,深丈许,岩前修篁成片。 大明:大明岩,在山顶海螺峰之左,宽仅数丈,深丈余。似因日出全洞明亮而得名。 草悬:草悬岩,在山顶宝珠峰右,岩口向北,深丈许,宽广数丈。北望山水殊胜。 水帘:水帘岩,在山顶海螺峰右,广十余丈,深二丈。雨季,自海螺峰下流之水,状如帘幕,遮蔽洞口。 晚秀:晚秀岩,亦在山顶海螺峰右,岩口向西,广宽十余丈。此处观赏夕阳晚景独胜。 海螺:海螺岩,在山顶海螺峰右,岩洞深邃,外大内小,圆旋状,形似海螺而得名。岩前有平地,李氏买山前,建有僧庵。
④ 终南:终南山,在陕西南部,是秦岭山峰之一,亦指该峰一带山脉(称秦山)。崆峒:山名,有甘肃平凉西、甘肃高台西北、河南临汝西南三处。 姑射:山名,在山西临汾西,亦称九孔山。另,《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山”,一说即“姑射”山。 匡庐:匡庐山,亦称庐山,在江西九江南。 天门:山名,有湖南大庸南、安徽当涂与和县相对两座山等二处。 姑苏:姑苏山,在江苏吴县西南,或称姑胥、姑余。
⑤ 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军事、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四十岁前喜游赏山水,四十岁后入仕,卒赠太傅。 灵运:谢灵运,南朝宋陈郡阳夏(今何南太康)人,喜遨游山水,开山水诗派。
⑥ 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
⑦ 崒嵂:山势险峻的样子。 崱历:山峰高峻的样子。
⑧ 剑阁:四川剑阁北,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古栈道,该处又名剑门关。
⑨ 六祖堂:在天然岩左边,大约是明成化年间僧人净寿建(参上王宾《重修锦岩记》)。
⑩ 上人:僧人品高者。
? 牛眠之处:亦称“牛眠地”,谓风水宝地。语出《晋书·周访传·周光》。
? 圉:边境。《左传隐公十一年》:“亦聊以固吾圉也。”此指丹霞山边沿之处。
? 阒乎:寂静地。
? 苍梧既驾:既在苍梧追随福王。苍梧,广西梧州,南明福王驻此。
? 赍志:赍,持,赍志,犹言怀抱志向。
? 窆:破土下棺,即安葬之意
? 重赋归来:重新吟诵“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即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意即“回去吧”。
(译文)
自从洪荒蒙昧(结束)以来,五岳、黄河同被尊重;其他名山佳境,经历世代则是一样,但显扬、隐晦各不相同。这好比身处卑贱而心怀德义的人士,得到君主赏识要有一定的时机,无不有天意存在其间罢。
韶州府丹霞山,在仁化县境内,山势连绵不断,弯曲延伸,方圆数十里,高数千仞。(这)就是我跟同乡、诸位先生现在所寄身的地方。该山上中下划为三层。有两座关门、一个山峡,险要属于天造地设。岩洞则有锦石、天然、篻竹、大明、草悬、水帘、晚秀、海螺诸名称,大抵都是离奇古怪。山,有的如同龙盘绕、虎踞坐在上;有的如同凤飞舞、蛟腾跃在前;有的如同狮子面、螭形体,悬挂直立狰狞可怕在十步之外。凸起凹下不同,吞吐形状各异。这种石室如天星那样多且交错,外面口小,中间空阔,确有俯拾接纳万千事物的作用。而且中山一带,高高的松树婆娑多姿,长长的竹子相互掩映,清泉瀑布,飞玉喷珠,幽赏的佳境美景,令人应接不暇。啊!此山处在中原、吴会的墟市(附近),有什么不及终南山、崆峒山、姑射山、匡庐山、天门山、姑苏山的?却是追溯从前,(人们)游屐少到,听不到赠赋诗词的传闻,果然是缺少谢安谢灵运那样的人吗!为什么铲去文采,隐藏光芒到数千百年之后啊!
啊!物得到赏识有一定的时候,这不能不重新忆念我逝去的兄长文定。兄长在虔州抚军时,于乙酉(1644)年十一月,听到父亲逝世消息,奔走号哭越过南岭,扶棺榇往南徏迁,抵达仁化县界上,悲痛地说:“战火满路,时事变化不停,要早点葬我父亲到万全的地方。我从大庚岭到这里,万山蜿蜒不断,其中可以有深藏的地方吗?我一家具奉先人灵柩,停在这里吧。”于是麻衣縗杖,一天跋涉百多里,凡是云中山峰峭壁,高峻险竦的,几乎都登临眺望过,有的难守御,有的难打柴汲水。(都不是理想的安身地方)。
一天晚上,与县里太学学生周长公,文学生刘望夫、刘松涛兄弟,用碗饮茶,夜晚说话,说到“县城南面二十里,有丹霞山,学生等人曾经筑起书屋数间,在上面读书。但要摸着山崖登石级,不具备身体强健等登临览胜条件的人,更难上山。”兄长只点头称是。
明日早晨,就以一条小船邀请诸位一起前往。到了山下则一望而惊退。(山)俨然有剑阁的险要。提起衣摆登山,约数十丈,便崎岖难对付,兄长攀着藤摸着树木来前进,手足交替出力。如此情形经多次,才抵达关门。关门峭削直上,其高也仅十仞之内,攀缘的路却断绝了。兄长竭尽几倍力,迂回盘折,才算登入中山。稍行,经过六祖堂、天然庵,一里左右,进入篻竹岩,又从篻竹岩折行半里左右,进入石峡。峡路不远但羊肠似的,并且荆棘刺身,很难行进。兄长转弯曲折向前走,好像没有困难那样。石峡尽头,忽然看见雄伟的石崖挺拔直立,这是所说的霞关了。比前面关门肯定高十倍。放眼半天空中,脑中空白,心中惊怕。还幸好石崖稍稍突下,还可以承受足踩。兄长低头收缩身子,摸着石崖往上,终于完成攀登。霞关右面出到山背,景色稍微可观。兄长从左路过云度往南行,登上大明岩。登上山的顶峰,四周眺望,群山罗列,好像为丹霞山拱卫保护,但山势险峻突兀,山谷空阔收缩,始终没有超出丹霞(本山)之上的。又北边游草悬岩,西边游水帘岩、晚秀岩、海螺岩,已经用尽了一天的精力了。兄长余勇可贾,意兴津津未疲倦,大概乐意于此,不当作疲倦吧?这是丙戊年九月初九日。这天晚上,带领诸位住宿在中山的六祖堂。六祖堂有上人,以沉默结跏趺坐诵念佛经。兄长因此有“听经此日当重九,采蕨何人更一双”之句。随后跟诸位商量说:“这山有险要足以固守,有岩洞足可以当屋,有柴可采伐,有泉水可汲取,它也是避开乱世的隐蔽秘密的地方吧!如果得到风水好的‘牛眠地’安葬先人,我的喜欢烟霞的癖好,可在这里得到畅快满足了。”
于是搜集积累的俸禄百余两银子购买下丹霞山。而父亲墓地,即选择在对岸石云山的南面。理事既结束,兄长进入丹霞山,剪除荆棘,聚集工匠重修关门,说:“这是丹霞山的关键,以此巩固我们的边境罢。”而从入山的路,石可以凿的,凿开来使它像梯,不能凿的,用木塔梯。如同升天无阶梯而有阶梯了,而凡是我们的老朋友旧熟人,风雨飘摇,兄长全请居住在山中。
唉!丹霞之名,不自今日而开始有,却阒然无人知,寂寞数千百年了。自从兄长到这里,而人人知有丹霞山了,且人人以丹霞山为依赖。这难道没有天意存在其中吗!所以我非常悲悼的是,兄长清介坚贞的品行,甘受离散流亡之苦,苍梧效忠,不久怀抱志向逝世,没有获得久有此山。现在同志先后来这里的,如包际霞君、贺两岐君、姚亦若君、朱丹鸣君、王羽明君、李若耶君、韩美生君、张樵谷君、宁厚吾君、陈二酉君、许文梦君、李经宇君暨我永茂,两侄子(李)灏、(李)鸿,外甥唐运泰,都有家室仆婢,大概千百人,都邀集此山,来超脱于劫难燃烧的灰烬之外,那么这山造福我们流落之人,功劳难道记载到顶了吗?而平日在中原、吴会地方所称名胜的,正担心名公卿大夫冠盖渐渐稀少,才子诗客,吟咏亦停止,而幽人贞士远走隐居的人,也不敢过访探问。那终南、崆峒、姑射、匡庐、天门、姑苏,今日以之与丹霞山比较,那些山不及而且又差远了。现在我遵照父亲遗嘱,扶灵柩回北方。如果长途无阻,完成父亲坟陇的落葬,两位侄子获得安居房屋,可以年中进行夏冬两祭,我这不肖子孙,希望以一只水瓢一件衲衣,重新朗诵“归去来”,与丹霞山相始终。使得野鸟飞花,再认识老熟人的竹杖麻鞋。期望(这篇文章)就像丹霞山公文移赠后来的君子,可以不作(这篇文章)吧?这是记文。
(简说)
这是一篇记述丹霞山开山的长文。开篇感慨名山胜境的显晦“有天者存乎其间”,结尾讲谋隐成功后,将扶榇北返,期待他日重返丹霞,流露浓深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份分三层,一层描写丹霞山胜景;二层回忆兄长闻听丹霞,探险丹霞的经过,三层讲谋隐成功,丹霞山水得以显扬。全文结构层次井然有序。
从内容上说,描写丹霞胜景有三点引人注目。一是“丹霞山”之名见于古文者,这是首次,此文对扩大丹霞山影响意义深远;二是对丹霞山作整体审视,视野开阔;三是将丹霞山景,划分上中下三层,醒人耳目。因此,标志着对丹霞山的审美进入了高级次。文中形象比喻山岩,抉出“石室星错”的景观特点,对中山一带景物尽情点染,然后对比名山大川,托出丹霞山的审美价值,写得相当精彩。探险丹霞的叙述,写出了李氏兄弟谋隐的热切的心情,开山的顽强意志和艰辛举动。正是这些具体的描述,告诉读者:非凡的丹霞山“有待于人”,李氏兄弟遭时谋隐,这两者由“天意”作合,李氏兄弟谋隐成功之日,也就是丹霞山显扬于世之时。体现了统摄全文的主旨:山水显晦,土之遇合“有天者存乎其间”。文意的表达无疑是精湛高明的。
正因为开山的不凡叙述、胜景的审美体验,都潜藏着显扬丹霞的内心曲衷,才使文章流淌奔腾不息的激情,呈现流畅酣美的文风。文章无疑是丹霞山有价值的历史文学文献。该文刻诸丹霞石壁,永留人间,留待留连丹霞山水的游客却讽诵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