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丹霞  /  文化丹霞

丹山锦水好修为——丹霞山宗教概况

发布日期:2016-09-16 10:14:00 来源:本网
打印
丹山锦水好修为——丹霞山宗教概况  


        丹霞山是一幅浓缩的历史文化书卷。其灵魂是悠久厚重的文化渊源、浓厚的文化氛围、众多丰富的文化遗迹,其神韵与风情源于历史文化的厚重,更体现在宗教文化的积淀。  
 
 一、漫漫朝圣路  
 
        据《广东通志》记载,丹霞山古称“锦岩”。秦汉以前就有得道僧人道元在丹霞山混元洞、狮子岩一带修行。隋唐时期丹霞山已成为岭南风景胜地,同时也有僧尼进山经营,兴建佛寺,明清时期兴盛,清末衰败。目前发现石窟寺遗存40多处,其中已修复一新并有较大影响的是别传寺和锦石岩石窟寺。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云游至丹霞梦觉关,见奇洞胜景,山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顿觉醒悟,发出“半生都在梦中,今日始觉清虚”的感叹,遂题“梦觉关”,并在此建庵宇18间,供奉观音菩萨。

       明代崇祯末年(1644年),江西赣州巡抚李永茂抗清未遂,携家眷隐居于丹霞山“长老寨”,筑舍开田,邀朋聚友。其弟李充茂于后将此山施予寺庙。清康熙元年(1662年),广州海幢寺澹归禅师,来丹霞山开辟道场,营建别传寺。先后修建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阁、藏经阁、方丈楼、禅房、客堂等,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半山寺院,取佛教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中“别传”二字为寺名,称“别传禅寺”。在澹归和尚及其弟子的苦心经营下,别传寺发展很快,影响日隆,成为粤北三大寺庙之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广州海幢寺另一僧人古健在丹霞山半寨和洪岩两处建有庵堂,并于康熙五十年(1714年)重塑十八罗汉。丹霞山香火日益旺盛,参拜活动络绎不绝。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南韶雇员李璜游览丹霞,在别传寺藏经楼发现澹归禅师文稿《偏行堂集》,有反清之嫌,便上呈高宗,僧徒遭大肆杀戮,别传寺首遭大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党军队隔锦江炮击黄耀祥等百余土匪,别传寺所有珍贵法器被遁逃顽匪横扫一空,使别传寺遭到第二次劫难。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内战乱频繁,地方秩序异常混乱,仁化县立中学移至别传寺避劫难,不慎失火烧山,大雄宝殿,韦驮殿等大型建筑物皆化为灰烬。别传寺遭第三次浩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东西北区绥靖委员李汉魂率军驻扎韶关,重修丹霞精舍、丹霞下院等,并作《重修丹霞记》。

       斗转星移,1963年,仁化县建立丹霞山林场。1980年本焕法师募捐千万元重修别传寺,并陆续重修锦石岩等景点。1984年别传寺佛像开光,国内外佛教徒千余人前来祝贺,盛况空前。从此,别传寺和锦石岩以其繁盛的宗教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佛门弟子和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进香游览观光。

       丹霞山的道教活动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据传在很久以前就有道元真人在狮子岩混元洞一带修炼,功成而去,留下众多相关遗迹。
 
 
 二、别传寺概要  
 
        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别传寺建于清朝,曾被列为“粤北三大寺庙”和“岭南十大丛林”之一,是我国著名佛教圣地之一。建于丹霞山长老峰半山腰的平台上,因受地形限制,寺院布局紧凑密集,但功能齐全,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配殿、禅堂、客堂、斋堂、菩提精舍客房、僧舍等均按大庙格局布置,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错落有致,浑然一体。背靠长老峰,面对锦江,前有小坪,两侧翠竹、芭蕉掩映,山风习习,树声沙沙,甚为清幽。每日清晨,河谷山间烟雾升腾,云海托起山寺,仿佛仙山琼阁,给人无限遐思。全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有诗赞曰:“群峰罗列似儿孙,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经沧海换,丛林尚有典型存。”  
 
 三、锦石岩概要  
 
        据《仁化县志》记载, 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见锦石岩竟然集雄奇秀美于一身,可以养静,叹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于是聚集百余人到丹霞山下层的锦石岩开山建庵,并开始向中、上层经营。因此有法云居士是锦石岩建庵之祖之说。

       僧房佛殿均建于峭壁岩洞中。有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龙王岩等四个较大的天然岩洞,洞洞相连,宽舒深广,横亘半崖长百余米,由宽仅1-3的狭长栈道相接。相应建有七佛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个个背倚岩崖,面临深壑。最大岩殿为观音殿,可容千人。其岩外峭壁有形如马尾的飞瀑,纷纷扬扬,凌空飘洒。各岩洞洞口均面临锦江,玉带盘绕崖底而过,山水交融,静流无声。其窟门开向西北,临山腰缓坡而建,有曲径相通。进入窟门,方知别有洞天,如世外桃源。

四、仙居岩概要


       据有关人文历史传说,丹霞山仙居岩相传是道教创始人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时居住的岩洞。后人为纪念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的恩德,便在此建庙,供于香火。直到清乾隆58年,仍有记载锦石岩尚有道士活动,道人陈誉深入韶石山腹地,重修金岩庙。

       据道人称言,原有道观三间,道房五间,水池一口,其基础保存至今。仙居岩面向西北,为后天八卦之乾位,左前方为九龙峰,后依八卦顶绝壁,前有芭蕉冲谷,环境封闭幽静,乃凡尘不染之地。大殿凌空飞架,气势夺人。在此修炼,可远避法器,早日得道。芭蕉冲又称真仙谷,一路奇石异洞,尤其洞前一片芭蕉林,相传为古代道士所植,蕉林正置崖下,崖顶四季飞雨飘洒,自成天然奇景,雨打芭蕉,别具岭南情趣。近年风景区已斥资在仙居遗址上,重修仙居观,恢复道教活动。

                                                                                    作者:付敬城 陈丽梅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