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关怀版 | |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讲好丹霞故事 守护美丽中国

来源:本网 发表日期:2022-11-16 04:11:12


图片



《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主编

ISBN 978-7-5219-1758-1

出版发行:中国林业出版社

《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精选了30个全国林草生态实践的成果,以图文的形式展现美丽中国的建设成就,用生动的笔触讲述林草人创业奋斗的故事,让守护绿水青山的鲜活案例跃然纸上。

小编继续带大家欣赏本书中的精彩片段,一起来看看美丽丹霞的故事。


图片


本文节选自《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 详细内容请见图书

说起丹霞山,人们往往会对它独特的丹霞地貌和奇美的风光印象深刻,常常把它看作是一个传统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

丹霞山是南岭南麓的一个山间盆地,总面积292平方千米,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得名。


图片


丹霞地貌|刘加青 摄

在方圆300平方千米的丹霞山保护区内发育有680多座形状各异的山峰,如石堡、石柱、石墙、石桥。在全球已经发现的10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观最优美,因此,有“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 之名。但丹霞之美,远远不止丹霞地貌。

保护与发展,考验管理者智慧的必答题

对于世代居住在丹霞山的本地人来说,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丹霞山的自然资源,他们传统的生计方式以种植、养殖、捕捞、狩猎、砍伐、采石、采砂为主。


图片


丹霞揽胜|刘加青 摄

1980年,丹霞山开始开发旅游业,1986年设立了丹霞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设立了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设立了丹霞山国家公园,2004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品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游客多了,但对丹霞山的保护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

原来属于村集体的山林田地均需要依法依规严格保护,种下的树不让砍了,猪牛羊不让养了,捕捞狩猎采砂采石全面禁止,村民的生活生产受到了全面的制约。

加之早期规划设定的范围不够精确,缓冲区里存在大量的村庄和果园田地,不让建房、不让砍树、不让野外用火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保护要求与保护地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形成了保护区保护与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何推动保护区的社区居民转型发展支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科研助推科普

近年来,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充分探索多方参与支持保护区科学研究,主动服务、积极外联,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的力量,先后与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

图片

小学生在丹霞山开展观鸟课程|梁惠芬 摄

在长达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引入新技术手段、建立多层次科研监测队伍等措施,进一步摸清丹霞山资源家底,为丹霞山的科普教育与科普宣传工作提供了基础素材支撑。


图片


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活动资料图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编写了多本不同广度和深度的科研和科普教育教材,如《广东丹霞山动植物资源科学考察》《丹霞山常见野生动物》《丹霞山蝴蝶图鉴》《丹霞山植物图鉴》《奇美天成丹霞山》《图说丹霞山》《中国丹霞》《漫画丹霞》《丹霞山大学地质地貌实习教材》《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教材》等。

科普孕育产业

基于丹霞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体系等途径,加强科研和监测成果转化,研发专业研学产品,丰富丹霞山旅游新业态,为社区居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图片


碧水丹崖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昉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开始扎根丹霞山10余年,2016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

她利用自己的英语交流优势,积极了解全球各地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保护管理和科研科普的先进 经验,想方设法争取多部门支持落地丹霞山,推动了丹霞山科普工作和社区共建的创新发展。

2019年,丹霞山成为全球首批中国独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导师制培训基地”,陈昉担任导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拨付的资金资助下,先后为俄罗斯和泰国地质公园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社区科普达人均担任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老师,成为第一批“挣了联合国美元”的人,极大地激发了社区科普从业者的自豪感。

供稿:李贵清、马益冬

供图:梁惠芬、刘加青 等

内容来源:《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