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踏红岩古迹 寻红色记忆

发布日期:2021-07-03 10:12:53 来源:广东文物考古
打印


图片

仁化县是广东省重要的红色文化县区,广东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县。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军在粤北停留21天里,就有10天在仁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仁化这片红色热土上,爆发了著名的“仁化暴动”双峰寨保卫战”等农民革命运动,谱写了众多的轰轰烈烈革命斗争篇章。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仁化流传着众多的红色革命故事,留存有众多红色遗址。在丹霞山,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点“燕岩禅寺、朝阳岩寺、亚婆岩茶亭、古桥、川岩山寨”是丹霞山红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丹霞红色记忆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

       1927年12月上旬,朱德奉北江特委转告的中央指示,率部兼程南下参加广州起义。就在朱德准备按照广东省委的意见去东江同广州起义的余部汇合之时,刚到达仁化周田的起义军部队,突然发现国民党第十三军方鼎英的部队正沿浈水开往仁化东面的南雄,这就切断了起义军前往东江的去路。12月19日,朱德部队与广州起义失败后撤出的200余人在韶关相遇。把这200余人编入部队后,朱德率部转移到韶关西北三十里的犁铺头(即今浈江犁市镇)进行休整和练兵。

1928年1月4日,朱德当机立断地决定,将收集广州起义的一部分失散人员,沿韶州府至南雄梅岭之间的古驿道,经仁化大桥,到达周田鸡笼。但仍无法前往东江,遂折返,经韶石铺、文书坳铺古驿道、夏富及车湾古道路段,重返董塘。1月5日,朱德率部占领仁化县城。1月6日,朱德率部从董塘、石塘经乐昌,再向湘南去实现他酝酿已久的湘南起义计划。


图片


图片

(二)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9月18日,日寇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1938年10月底,日军攻占广州,国民党省政府北迁韶关。日军为攻占广东省战时政府驻地韶关,打通粤汉铁路,分别于1939年、1940年和1944年发动三次大规模向粤北进攻的战役,史称三次“粤北会战”。前两次以中国军队全面胜利告终。1944年11月,日本侵略军集合两万余兵力,发动第三次粤北会战,最终打通粤汉铁路,并于1945年初攻占韶关。1944年12月18日,仁化县城沦陷。危难关头,丹霞山各路山寨寺庙作为民众避难之所。

别传寺至今收藏爱国将领黄埔军校教官杜之英1941年七夕在丹霞山写下的“丹药纵长春倭寇凭陵宗国未容方士隐,霞峰惊两戒海螺崛起名山不减岳军雄”悲壮楹联。

第三次粤北会战,仁化军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在中共广东省地下省委的号召下,仁化县与乐昌县联合成立了抗日联防指挥司令部。川岩、燕岩曾先后作为河富抗日保卫战自卫队指挥部,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地生活过。在1945年1月至5月期间,河富人民自卫队组织进行大小抗日战斗十数次,其坑底一战就歼灭日军40余人。

朝阳岩是仁化抗战补给点及疗伤处旧址。抗日自卫队不仅以朝阳岩作为疗伤点,还向周边村筹集钱粮,支持抗战。可见朝阳岩并非只是作为群众的战乱躲避点,也是与敌寇斗争的重要支点。从大殿南侧石灰墙壁上的1945年4月当地村民刘德等人修葺房屋的墨迹诗词,也可以看得出,当时军民同心,共同抵御敌人。



丹霞红色古迹


   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仁化人民开展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文物,其中,革命遗址200多处。根据中共仁化县委办公室《关于公布仁化县红色革命遗址及其他遗址名录的通知》,公布名录有82处革命遗址。而在丹霞山地区范围,就有亚婆岩茶亭、亚婆岩石拱桥、川岩山寨、燕岩禅寺和朝阳岩寺等。



图片

图片

(一)亚婆岩茶亭

亚婆岩茶亭,又称石母铺驿亭。位于丹霞山景区内,临近车湾村委亚婆岩村,距亚婆岩村约1公里。

亚婆岩茶亭是1928年1月4-5日南昌起义军朱德部队途径丹霞山旧址。茶亭南北长7.2米,东西宽3.9米,高约4.3米;已被杂草树木吞没大部分,主体残破,仅剩四面墙体,墙体开裂严重。茶亭主体材料为红砂岩及泥砖,南、西、北三个方向开门;南、北为镬耳山墙,由红砂岩与砖砌而成,较完整,南墙门楣仅可见写有行书“留 客”二字,其余文字均无法辨认;东、西两面墙为红砂岩垫底,墙面为约20公分厚土坯砖砌成,损毁严重;内部为土质地面,完全被杂草覆盖。


图片


亚婆岩茶亭测绘图


图片

图片

      (二亚婆岩石拱桥

1928年1月朱德率领起义军和农军往返仁化县城、周田镇和董塘镇几地所走过的路途径由两座古桥,位于车湾村委亚婆岩村周边,均为石拱桥。

一座因村道改线已经廖无人烟,一座因水塘围堰常年淹没于水下。

(三)川岩山寨

川岩位于仁化县董塘镇河富村委大井村。1944年冬成立的河富抗日自卫队,总部最先设在川岩半山麓的看屋岩门楼里,后来为便于领导和联系工作搬到大井小学。川岩现状仍保留有多个寨门和建筑遗址等遗迹。


图片


川岩山寨寨门


图片


川岩二寨门测绘图

(四)燕岩禅寺

燕岩禅寺位于董塘镇岩头村委会红梅村东南2公里的燕岩,属于丹霞山巴寨景区范围。寺庙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重修,至今仍在延续使用。抗战时期,河富抗日自卫队指挥部曾设立在此。

燕岩禅寺位于燕岩半山腰,依岩而建,坐东北朝向西南,岩洞高约8米、深25.6米。岩洞正中为佛殿,供奉三宝佛。佛殿左侧为一间竹木搭建的房子,右侧红砖搭建二层建筑。燕岩虽无抗战相关物品遗存,但仍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存,对研究仁化地区的革命史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燕岩禅寺鸟瞰图

(五)朝阳岩寺

丹霞山主山长老峰—舵石东麓有一处隐蔽的洞穴,洞口向东,故名朝阳岩。洞长近百米,深约10米,洞体北侧洞顶岩块崩积成洞。洞体上方滴水长年,岩前修竹万杆,景致甚是宜人。有寺庙建于岩洞之下,因地得名朝阳岩寺。乾隆六年《重建朝阳碑记》中有云:“绝壁千仞,岩抱向阳,窈深廓大,仰观其颠,又有色石燕岩之美。”


图片


朝阳岩寺

       朝阳岩寺内残破的墙壁上,发现有抗战期间所留下的珍贵墨迹。寺内大殿北侧斑驳不平的石灰墙壁有墨书痕迹,保存状况较差,墨迹不清,由落款时间可知为抗战时期所题诗歌,共两首。

其一:

中日戦事幾時休,猶如列國及春秋。

親戚故舊來此避,神安人樂永無憂。

民国卅三年(一九四四)十二月十八晚日軍逹仁化縣城時记,劉理崧。

此墨书对日寇侵犯仁化县城的时间作了明确记载。

刘理崧的这首小诗,正是写于第三次粤北会战,一方面记录了战事持久,日寇凶残导致生灵涂炭,手无寸铁的平民只能依仗山地天险来躲避入侵之敌,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早日取得抗战胜利、家国“永乐无忧”的祈愿。

朝阳岩寺内另一墨书写有:

全民抗戦未曾休,满地烽煙逾八秋。

四國联盟除倭寇,河山依舊樂無憂。

中華民国卅四年六月十七日,羅君智文因奉令疏散故,有朝陽岩之行作此和韻一首以畄纪念。

此诗作于1945年6月17日,记录了作者奉令疏散,经停朝阳岩,以及经过八年抗战胜利在望的喜悦。

“满地烽烟”描写了日军铁蹄无情践踏广东,但坚忍不拔的中华儿女并未向敌寇低头,而是咬紧牙关、浴血奋战,“全民抗战”之说毫不夸张。第三次粤北会战日寇异常凶残、攻势凶猛,仁化军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


意义与展望

丹霞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重要事件发生地、抗战时期仁化县乃至韶关周边军民坚持斗争地。对其红色革命历史的开展深入研究、保护活化其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这对丰富仁化、丹霞山地区的革命史和展现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如今,丹霞山乡村建设如火如荼,阅丹公路、古驿道“以道兴村”促进丹霞山发展。丹霞山顺势而为,深入挖掘活化红色资源、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等,推动“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助力韶关乡村振兴,为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做好充分准备。


撰稿:陈铎文、李源霖、曹伟键、崔俊

排版:赵梦沙

审校:朱雪梅、张晓斌

审定:曹    劲



图片


图片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